联系电话:13632965600(熊)
博士毕业之后,我没有回原来医院的ICU继续干临床,也放弃了几家其他机构的临床岗位工作机会,而是到了省级疾控部门,从事心血管病和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控工作。这个改变的原因,一是由于从事临床工作较长时间后,想跳出原来那种每天规范地累垮的生活,二是出于自己对新技术一贯的好奇心,想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还可以在健康事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。
半年以来,参加了很多场全国和省级的慢性病工作会议,也和互联网、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研发人员、厂商有过很多交流,看了很多文献,也受邀下载安装过各个IT企业开发的问诊软件,我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:远程医疗、大数据似乎是每个专家大牛都会在讲座里提到的内容,但一到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案上时又往往都语焉不详了,似乎除了远程会诊、网上问诊这些比较直观的场景以外,没人提出来这些技术怎么解决我们真正面临的卫生难题:
医疗资源在“国家、省、市县、乡镇、村”这几个层面上的分配不均程度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想象,目前的分答也好,春雨、杏仁、腾爱也好,仍然只是精英医生和具有获取信息技能的小众的玩具,对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人民来说,便捷地得到正确的、个体化的医学信息,仍然只是一种奢望。
国家在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上已经倾注了很多资源,但目前来看投入和产出仍然是低性价比甚至难以评估的,如何更有效的收集、整理和解释信息,为下一步制订和修正政策服务,是比单纯增加投入更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互联网医疗和可穿戴设备开发者收集了很多数据,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如何?如何发掘这些数据的科学和商业价值?
备注: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,三天内务必删除内容!
电话:13632965600(熊)
邮箱:65009158@qq.com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创维大厦A座西901